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红星云免费下载 > 新闻动态 > 蔡国强神山烟火轰动48小时:商业火神的祭祀与自然敬畏反思
蔡国强神山烟火轰动48小时:商业火神的祭祀与自然敬畏反思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1:21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山风常年在山脊上拉扯,雪线下的崖壁伏着古老的静默。就在这样一个被多种宗教视为神灵居所的所在,一场名为“向上致美”系列第三季的艺术项目,带着成吨炸药点亮“对话天地”的烟火。不到48小时,话题冲上热搜第一,赞叹与质疑并起,惊艳的火光很快被冷硬的问题追击:谁批的?花了多少钱?艺术家能挣多少?在讨论发酵之前,很多人其实已经察觉到一种更深的矛盾——当商业把火焰举上神坛,它究竟是在致敬自然,还是在消解敬畏。

火与神坛的相互诘问

两年前,一位关注公共议题的评论者曾断言蔡国强会“翻车”,并非因为相信怪力乱神,而是相信人性的规律。他把蔡国强的烟火秀归类为“祭祀”,并强调这类转瞬即逝的奇观向来更接近宗教仪式而非纯粹艺术。你看藏传佛教的巨大唐卡,四十多米的尺寸,需无数人时日合力绘制,仪式结束还要耗费巨力回收,而人们心甘情愿,因为那是信仰内的布施。

展开剩余84%

如果这一逻辑成立,那么将巨额人力物力投向一场商业合作的烟火秀,其祭祀的对象便不再是神明,而是更大的商业价值与资本收益。当资本被抬至神坛,普世的情感就可能被挤压、被忽略,这位评论者的担心由此而来。他曾在蔡国强被捧为“国宝艺术家”的时期公开批评,迅即遭遇围攻,最终只能收声。这并不是针对个人,而是试图触碰一种集体的心理:我们到底需要瞬间燃尽的奇观,还是更踏实的生活?

神山的禁忌与爆炸的时间

此事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迅猛发酵,还因为地点的过度敏感。喜马拉雅这三个字,对藏地的宗教传统意义非凡。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苯教,都把喜马拉雅视作神灵的居所。珠穆朗玛峰在藏语里意为“大地之母”,其神格是“珠穆朗玛桑姆”(Jo-mo-glang-ma),掌管农田与牲畜;冈仁波齐则更是被藏传佛教、苯教、印度教与耆那教共同视为“世界的中心”,相当于宇宙之轴的须弥山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神山不仅是神“居住”的处所,它们本身就是神的化身,是神在物质世界的显现。

在这样的叙事体系中,炸药与圣境天然冲突。即使放下神学想象,回到科学视角,喜马拉雅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带,海拔高、气候极端、地质结构复杂,噪声与化学残留对野生生境有潜在影响。当品牌方将项目定义为“致敬自然、对话天地”,公众的第一反应是反问:在这样一个地球的脆弱角落,你把爆炸当作语言,究竟如何与自然“对话”?这就是争议的起点。

仪式的比照:寺院里的唐卡与资本的烟火

比较之下,宗教仪式的巨大消耗不被质疑,是因为它建立在信仰的共同体之内,出发点是灵魂的安顿;而资本驱动的现代奇观多半以视觉为目的、以营销为动因。前者是共同体自我完成的一次精神演练,后者是消费者被动参与的一次感官攻势。两者的差别不止在资金的来源,更在价值取向与标准的不同。正因如此,评论者将蔡国强的烟火秀称作“商业火神的祭祀”,并认为艺术家在追逐极致之时需要更多敬畏:既敬畏自然,也敬畏人群。

人性与规律:从烟花到餐桌

这场风波还意外牵出另一个与“自然”相连的讨论:预制菜的泛滥。不久前,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争辩上了热搜。评论者并不反对预制菜的存在——总会有人需要更便捷的饭菜——但他忧心其在现实中的泛滥。他拿西贝的案例做对照:以两年的西兰花喂给一岁孩子,这在常识上就与自然规律相悖;曝光之后,企业单日营业额下滑三百万元,而西贝的贾老板仍以“我们都在,我们还在”回应,让消费者感到仿佛被“宣战”。

放在同一框架中烟花秀与预制菜问题似乎都牵出一句古法:“道法自然”。当商业主体把自己置于规则之上,视自然为可以任意改造的资源,视市场为可以任意引导的对象,自我中心的走向便愈明显。评论者用“烈火烹油,民脂民膏”去形容这种状态。他甚至认为,当代一些肉食者的态度,连“何不食肉糜”的晋惠帝都不如——起码那句荒唐之语尚暴露无知,而今则更像是对规则的冷笑。

艺术家的心境与自我

在外界蔡国强以火为媒,有一种“通神”的执念。评论者猜测他在璀璨烟火的刹那,会有拜火教大祭司般的感受——不然也不会屡屡挑战极限。这种对火的迷恋在艺术史不罕见,从古代祭火到现代爆破艺术,火是最直接的力量象征。但是当艺术的语言由个人的激情变为公众的事件,敬畏与边界就必然出现。评论者说,蔡国强“犯了所有艺术家的通病:自我中心,利己主义,缺乏敬畏”。这并非定罪,而是提醒:艺术一旦离开公共伦理的维度,便会走到“人的反面”。

审批与问责的空白

事件背后还有一串尚未解答的现实问题:如此体量的商业活动,审批流程是否完备?是谁批的?预算是多少?项目收入如何分配?艺术家的报酬是多少?这些都需要公开透明,因为一切发生在公共空间之内,涉及生态风险与社会观感。如今讨论仍在发酵,或许将在更长时间里促使市场与监管去明确边界。

对照之法:群像同台的启示

把蔡国强、罗永浩、西贝放到同一舞台上他们并不是同类角色,却共同暴露了一条明显的脉络:在商业逻辑驱动下,审美、饮食、公共伦理与生态边界常被快速跨越。艺术家的爆破,餐饮业的“逆天”做法,营销话术里的宏大修辞,从不同方向逼近同一个问题——当企业或个体自视可以“凌驾一切规则”,其代价往往是对普通人的感受的忽略。正因此,评论者提出一个朴素目标:社会需要更多实干家,少一些把商业行为包装为艺术的“行为艺术家”。

艺术的为民之度

这位评论者有一个鲜明标准:若艺术不能为人民服务,那它便是伪艺术;若艺术家不能为民众发声,那他就是把自己的商业行为当艺术的“行为艺术家”。这个标准或显苛刻,却可作为公共讨论的警戒线。在资源有限、生态脆弱的现实里,任何高举“致敬自然”的旗号者,须先回应“敬畏”的问题;任何打着“乌托邦”“唤醒人性”的口号者,须先面对“人性”之中最朴素、最真实的担忧。

火光之外的冷思考

在事件的短促高潮里,也有人说,热度一过,追捧照旧,消费照旧,道歉只是一阵风。这或许是现实的冷酷面:品牌的路演继续,艺术家继续受邀。但公共舆论的每一次波动,都会留下痕迹——它逼着人们去问边界何在,去辨修辞与事实,去识别何种“对话”是真诚而非伪饰。面对神山的沉默,面对市场的喧哗,我们也许更需要一套可重复的、能自我修正的常识系统。

回到人的尺度

人性是规律,规律不需要预言。两年前的那句“翻车”之言,是对规律的信任。山是神的化身也好,是生态脆弱带也好,它们都提醒我们,别在最该低声细语的地方高呼。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不必天生原罪,但是它必须在人的尺度里立足:理解敬畏,理解公共空间,理解民众的“衣食父母”之义,理解普通家庭对一餐、一景、一地的朴素期待。

也因此,评论者在文章的愿望听起来并不高调:希望社会多一些实干家,少一些所谓的艺术家。不是要反艺术,而是要反那种以艺术的名,行轻视人情与自然之实的做法。礼记有云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。”今日之世,或可加一条:畏常识。火可以烛照,也可以灼伤;把它举在神坛上之前,请先问一问人心。

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,请勿转载

发布于:广东省